游客发表
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故宮太和殿介紹,以及故宮太和殿介紹導遊詞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故宮博物院的太和殿的介紹
太和殿,俗稱金鑾殿,位於北京故宮(明清紫禁城)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,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。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(1420)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。太和殿麵寬(長度方向)11間,進深(寬度方向)5間,長64米,寬37.2米,高26.92米,連同台基通高35.05米,為故宮內規模最大也是等級最高、體量最大的建築。
很多人認為太和殿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。其實,太和殿是皇帝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,實際使用次數很少,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、乾清門。明清時期在太和殿舉行的活動主要是盛大典禮,如皇帝登基即位、皇帝大婚、冊立皇後、命將出征等,此外每年萬壽節、元旦、冬至三大節,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,並向王公大臣賜宴。
大運河漂來的太和殿
有人說太和殿是“大運河漂來的宮殿”,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其主要原因在於,太和殿在初次營建時,其核心材料為楠木,且材料的主要運輸方式為水運。盡管楠木的強度與其LOL全球總決賽下注木材相近,但是楠木有獨特香味、不怕蟲蝕、不怕糟朽、不易變形等優點,是營造宮殿建築的絕佳材料。
太和殿營建所需楠木主要源於四川、雲南、湖南、湖北、貴州、浙江、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。《明史》載:“(永樂四年)秋閏月壬戌,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,分遣大臣采木於四川、湖廣、江西、浙江、山西。”是為營建之始。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碩大,最大直徑可達2米。如此巨木,卻生長在山地險要之處,伐殊不易,而出山更難。當采木工找到了所需的大木後,首先需要將其砍伐。工匠們先用木搭成平台,隨後讓斧手登台砍去枝葉,同時還用繩子拉著以防木倒傷人,其情形和今天人工伐樹差不多。伐倒大樹後,由斧手在大樹上鑿孔,稱為“穿鼻”,以便拽運拖拉。鑿孔穿鼻之後,就要將大樹拖下高山。然後就是“找廂”,就是像鋪鐵路一樣,沿著路麵以兩列杉木平行鋪設於路基或支架上,每距五尺橫置一木,以利木材運輸。木料被運輸到山溝後,工匠們再將木材滾進山溝,編成木筏,等待雨季山洪暴發時,乘勢將木筏衝入江河(京杭大運河),順流劃行,沿路有官員值守,以免木料丟失。大樹從不同的砍伐地點運到北京,整個時間大約是兩到三年,或者四到五年。
木材的水運路線主要有兩條:一是通過通惠河運到北京的神木廠。神木廠設在今崇文門外。運至神木廠的木料源地主要有:浙江的木材由富春江入京杭大運河,經天津入北運河,再經通惠河進入北京,再運至神木廠;江西地區的木材通過贛江入長江,兩湖的木材通過湘江與漢水入長江,四川的木材通過嘉陵江與岷江入長江;然後在鎮江、揚州等地交匯,經京杭大運河北上,再抵達通惠河,並進入神木廠。二是山西的桑幹河經永定河,把木材運到北京的大木倉。現在北京城內西單稍北的大木倉胡同,就是為營建宮殿所設木倉的位置而命名的。當木材被運送到上述地點後,再由騾車運送至太和殿營建工地。
在缺乏大型運輸機械的情況下,太和殿所需楠木大料就是這樣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到了紫禁城,滿足了營建所需的木料需求,這也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